|
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暴君小塔克文,决定不再选取终身制的国王,以两名执政官取代终身制的国王,一年一任,不得连任。罗马王政时代结束,罗马共和国诞生。
第一任执政官布鲁图斯,有共和国之父的称号。布鲁图斯家族都是坚定的共和派,后来刺杀凯撒的布鲁图斯也是出自这个家族。
共和国之父布鲁图斯
国家由元老院、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权分立。二位执政官权力平等,一名掌管国内事物,一名指挥军队作战。如遇非常时期,设独裁官代替执政官,任期仅为半年。
公民大会选出的保民官一年一任,初为2名,后增至10名。此官职是为保护公民的利益而设的,凡是不利于公民利益的行为、法令等,保民官都有一票否决权。
设立监察官、财务官、市政官和大法官。均为一年一任,不得连任。
罗马共和国全称“元老院与罗马人民”拉丁语: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,简称SPQR.
罗马城濒临台伯河,附近也有一些泉水和水井,这些水源本来足以应付城内居民的需要。不过,到了公元前4世纪,罗马城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,对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。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,执政官阿庇乌斯.克劳狄乌斯为罗马修建了第一条输水道阿庇亚输水道,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。
罗马地图
“失明者”阿庇乌斯.克劳迪乌斯
阿庇乌斯·克劳迪乌斯出身罗马贵族家庭。父亲盖乌斯曾于公元前337年出任独裁官。
阿庇乌斯·克劳迪乌斯本人则担任过监察官、财务官和执政官。并主持建造了罗马的第一条道路(阿庇亚大道)和第一条输水道(阿庇亚输水道)。
要建一条输水道并不容易,工程师要首先评估某个水源的水质,包括水的味道、清澈度和水流速度,使用该水源的居民的健康状况。确定好水源之后,测量师就会计算输水道的路线、坡度、大小和长度。做出工程预算报告,提交元老院。元老院批准之后,工程建设正式开始。输水道工程往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,有时还牵涉到兴建隧道、高架桥,因此费用高昂。在那个没有水泵的年代,水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,依靠的完全是水的重力,水往低处流。因此整个输水道必须保持一定的高差,在遇到山谷的地方就不得不架起高架桥,这样的桥也被称之为水道桥。
输水道示意图
输水道建设中的砌筑水渠工程
阿庇亚输水道从罗马东郊14公里外的一个水库将清水引入罗马城,从此罗马贵族的洗浴用水基本上没有了限制,这是罗马著名的大理石浴池文化兴盛起来的一个起点。
古罗马输水道遗址
台德玛油画《古罗马浴场》
到公元3世纪初,供水给罗马城的输水道主要有11条。经这些输水道进入罗马城的水非常多,水依靠自身重力流进城里,首先流到配水池,再分流到其他水池或用水的地点。输水道没有开关,里面的水是不停流动的。
居民可以免费到取水点去取水,就跟公共水井一样。
随着后来罗马帝国的征服,输水道这种引水工程也在罗马以外的地方出现,有些至今还可找到遗迹。
如法国尼姆的嘉德水道桥,全长达275米左右,离地面最高处大概有49米,最大的拱跨度达24.5米。它呈三层连续拱洞,形制上也富有节奏感。最底下一层6孔,拱跨16至24米,最大一孔正好跨在河上。第二层11孔,尺寸相同。在第三层上便不再重复这种样式,而是由35个小拱(4.6米)组成一个渡槽。使视觉效果上显得轻盈而又富有变化。
这座由大块花岗石建成的壮丽水道桥,是不用灰浆干砌的,这是罗马人在桥梁建筑学上的最早贡献。
西班牙境内的塞哥维亚输水道。建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,全长728米,有双层拱,共有167座拱门,材料是取自瓜达拉马山脉的花岗岩,砌筑没有使用灰浆,手法令人赞叹。
塞戈维亚水道桥
材料是取自瓜达拉马山脉的花岗岩,砌筑没有使用灰浆。
1985年,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(i)(iii)(iv),塞哥维亚古城内包括罗马高架水渠、阿尔卡萨尔城堡、圣玛利亚教堂等古建筑群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西班牙梅里达水道桥
梅里达被称为迄今仍然在使用的最完整的罗马城市,这里保留了罗马神庙、角斗场、剧场等古罗马建筑。城外有两座输水道,其中西边的那座是砖石混合砌筑的,不同颜色的材料组合出迷人的风格。
梅里达输水道
很多人可能以为输水道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建筑,跟我们国家没有一点关系。其实,在上个世纪某个热血的年代,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了很多这样的建筑。那是中国输水道,其中的代表是河南林州红旗渠。
林州处于河南、山西交界处,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。据史料记载,从明朝正统元年(即1436年)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,共514个春秋,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,大旱绝收30多次。有时大旱连年,河干井涸,庄稼颗粒不收。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“人相食”,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。
林州,古称林县,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。
1959年,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。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,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。经过多次讨论,要解决水的问题,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,修渠引水入林县。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,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,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。
1960年,引漳入林即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。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,除了人,几乎什么都没有。
但是那并没有吓到林县人民,没有水泥、石灰和炸药,就自己造,自力更生。县里选拔人才,建了自己的水泥厂、石灰厂和炸药厂。没有机械设备,那就靠肩扛手推,铁锤钢钎。
这是一场全民的战斗,不管男女老幼都投入其中。柔弱的女人跟男人一样劳动。
在这场战斗中,人们表现出的牺牲精神更是让人震撼。经过多年风化的山体,经常会有石头滚下来,影响施工安全。人们就在腰上系上绳子,悬挂在悬崖峭壁上,清扫障碍。非常危险。在使用炸药爆破时,没有电子雷管,只能是人工去点燃导火索,然后迅速离开。非常危险。另外,爆破后,会产生浓烟,因为没有鼓风机,浓烟要很长时间才能散去,很多姑娘们就主动去赶烟,怎么赶,就拿扇子去赶。
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,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,翻山越岭进行勘测,期间遭遇了母亲病故,和妻子救人牺牲。但仍坚持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。1960年3月28日,在查看王家庄隧道时,遭遇隧道塌方,不幸牺牲。(这种对苦难的赞歌看的我很难受,苦难不值得赞美,我们更应该去深究苦难背后的原因)
吴祖太
经过十年奋斗,红旗渠终于完工。工程在山西省平顺县的浊漳河上筑坝引水,经过70公里的总干渠,到达分水岭,然后分为三路,分别进入第一第二第三干渠。再进入大大小小几百条支渠。从此,领县人民彻底解决了吃水问题,还使粮食产量翻了三倍。红旗渠被领县人民成为“生命渠”“幸福渠”。
红旗渠总干渠及支渠总长度达到1500公里,共削平山头1250座、架设渡漕151座、开凿隧道211个、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。
渡槽,也称高架水渠,是跨越河流、道路、山冲、谷口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,除用于输送渠水外,还可排洪、排沙、通航和导流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,渡槽早已跃出水利的范围,在中国文化史、建筑史、社会史中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全长30米,高11米,石砌拱形结构,共有10孔,故又称“十孔渡槽”
1970年代,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,他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。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:“新中国有两大奇迹,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,一个是林县红旗渠。”
在榜样的示范下,全国各地大兴水利。各地的渡槽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华大地上。
素有“广东红旗渠”之称的罗定市长岗坡渡槽
罗定市长岗坡渡槽长5200米,宽6米,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,为连拱结构,有100多个墩和跨拱。该渡槽迄今为止使用了26年,从未进行过大的维修。当地百姓将一些跨拱封闭起来,在里面养猪。
广东省鹤山市南北渠
1966年动工、1980年建成,南北两渠总长37公里。南北渠灌溉面积最多时达到3.8万亩,现灌溉面积缩减到1.8万亩,但仍是龙口镇最主要的灌溉方式。图中这座南北渠渡槽仍在使用。
湖南临澧县群英渡漕
群英渡漕建于1972年,全长1200米,最大高度44米,至今仍在使用,在当地农业灌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湖南省凤凰县岩板堰渡槽
岩板堰渡槽全长218米,最大高度47米,建于1963年。分为上下两层,桥上有桥,洞中有洞,因苗族青年男女经常在此对歌,因此也称“情人桥”,至今仍在使用。
四川省泸县华丰渡槽
华丰渡槽全长1122米,有47个大拱跨,76个小拱跨,桥墩上还有小拱。1978年竣工,使用至今。是三溪口灌区的重要干渠,灌溉面积近3万亩。
四川泸县方洞镇的河坝渡槽
建于1976年,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的映衬中,颇有沧桑感。
湖北省宜昌市东方红渡槽
1969年3月动工,1970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正式通水。通水仅23个小时,便发生特大坍塌事故。现在看到的这个格外高大的渡槽是在原址重建的,仍在使用。图为两位老人在渡槽下散步。
湖北省孝昌市青山口渡槽
湖北省孝昌市青山口渡槽,全长410米,最大高度43.4米,建于1966年。
福建省惠安县南塘渡槽
全长180米,高37米,建于1965年。由惠安女所建。仍在使用。
多年来,渡槽带给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。时至今日,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是,这些当年承载缺水地区人民梦想的“人造天河”,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废弃不用了,只有少数还在发挥着作用。它们当中,有的年久失修、破败坍塌,有的人为破坏成为残垣断壁,有的妨碍交通和城市建设,被迫拆除。渡槽已然成为“历史标本”,“人造天河”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,最后淡化成时代记忆中的一道风景线。
另一方面,随着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改善,渡槽的作用正被削弱甚至取代。特别是农田承包后,由于灌溉改道、泥沙淤积、河道缺水等因素,大部分渡槽已丧失了输水能力,与之配套的输水设施也一起湮灭在历史烟云中。就像宋代的瓷器或者明代的家具,它们已经散发出一种历史文物的味道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