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104|回复: 1

《诛仙》动画片尾的评书,真的是“水时长”吗?

[复制链接]

2

主题

4

帖子

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8
发表于 2022-11-28 13:40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题图 / 诛仙
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!”

相信不论是《诛仙》的原作粉丝还是动画观众,都未曾料到会在动画正片结束后还有着评书彩蛋。

只见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身着传统长袍,轻拍醒木,以“是道亦魔似佛,问天地不仁,是以情撼九天,一剑诛仙”概括了主人公张小凡因儿时变故拜入正道大派青云门后又入魔教,最终选择忠于自我,持诛仙剑终结一切,隐居度日的主线剧情;“血炼成器,累杀生灵无数,若有生灵活物接近于它,一时三刻便被吸食精血而亡”强化了动画中至凶之物嗜血珠的邪性;“性子清冷出尘,不喜多舌言辞,容颜空灵清绝,白衣蹁跹,身负蓝色仙剑临风而立,青丝飞扬”刻画陆雪琪气质出尘、冷面美人的角色形象。



表演过程中,阎鹤祥用词精准,语句简练,画面感十足,令许多在儿时接触过评书的动画观众感到惊喜,此外也有观众认为评书存在意义不大,只是动画“水时长”的新花样罢了。



出于对原作故事的了解程度,观众们对评书看法褒贬不一是在情理之中,但不可否认的是,《诛仙》将评书融入动画的尝试为动画小剧场这一类型带来了新意。

当动画遇上传统评书
<hr/>一直以来,不少动画作品会在片中加入风格多样的小剧场,对剧情线索、角色形象、故事背景进行补充,例如《灵笼》中“目前可公开情报”,《非人哉》中人气角色的“可动人偶”互动彩蛋,《大理寺日记》中科普唐朝生活文化的定格动画等等。总而言之,不论小剧场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动画本身,《诛仙》动画片尾的评书也不例外。




评书这一口头表演形式由来已久,底蕴深厚,其语言通俗生动,引人入胜,是曾经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。即便当下娱乐方式多样,评书亟待创新,但其与动画的结合仍带给观众奇妙的感受。

在包括修真、仙侠在内的玄幻题材小说里,丰富多变的设定是其吸引受众,增强代入感的关键。当故事以其他形式呈现时,原作粉丝们也尤为关注故事设定的还原度。但站在动画制作角度看,原作《诛仙》文字体量大,个中势力错综复杂,武器功法也设定繁多,无法逐一还原到动画当中。



恰恰评书讲究细腻、逼真、幽默、传神,展开来说便是注重情节发展、人物刻画、环境背景等细节。将其设计在动画片尾,简明风趣的语言不仅能丰富作品色彩,还能对动画中未提及的设定和细节进行补充,让故事更为完整,一句“预知后事如何,请听下回分解”自然勾起观众对剧情的联想,更为动画内容层面带来新意。

服务于动画,评书创作模式的改变
<hr/>也正是因为《诛仙》动画中的评书被赋予了一定功能性,其创作模式和最终呈现效果也与观众印象中的评书表演有所区别,在动画叙事层面起到辅助效果,讲述内容侧重于补充动画里没有展现细节。

比如动画前期对张小凡和林惊羽加入青云门的过程处理较为模糊,评书解释青云门是“聚集钟灵毓秀”的“诸派领袖”,对张小凡所在村落“素来照顾有加”,因此收留了二人,三言两语便补充了动画这一情节的背景,使剧情推进更为流畅。

又比如“剑成之日,天有雷鸣”的斩龙剑、“神州三大顶级修真功法”太极玄清道、“见风就长,迅疾无匹”的琥珀朱绫等玄妙宝物功法在动画中大多一笔带过,待片尾评书对其详尽介绍。对各色武器法宝感兴趣的观众们在评书介绍时也积极“开麦”参与讨论,借此普通观众也能多方面了解《诛仙》中的玄幻世界。



不过,由于时长的缩减,评书每回能承载的信息量也相应减少,表演模式较为固定,开篇往往是对剧情的回顾概括,剩余时长则用于介绍正片中提及的武器、角色及故事背景。如此安排与动画改编后剧情进展过快不无关系,评书对重要情节、人物、设定的补充能加强当集叙事的完整性。

例如在第八集里,张小凡在青云门的七脉会武中崭露头角,但也因为所使用的武器摄魂棒过于邪性,引起了门派其他人的注意。评书挑出本集中最为精彩的桥段“张小凡对战陆雪琪”进行回顾,从“势均力敌”到陆雪琪“被迫使出尚不纯熟的“神剑御雷真诀”,再到张小凡“因看到她的眼神想起田灵儿师姐”错失进攻机会而落败。评书过程轻重迟疾,错落有致,再就二人使用武器的渊源进行延伸,交代摄魂棒的由来,对往事回顾。



在第九集中,张小凡与陆雪琪等人一同下山调查魔教,原作人气角色碧瑶也在本集中登场。对于新角色的解锁,观众们欣喜不已,片尾评书也自然将侧重点放在了碧瑶一角身上,揭示了她“鬼王的掌上明珠”的身份,“功法精妙绝伦,在魔教中位高权重”。自古正邪不两立,双方相遇会有怎样的后续自然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。



不过,评书也并非万能之策,部分观众对剧情产生的疑惑并不能完全在其中找到答案。例如由于动画时长的限制,不少原作中令读者印象深刻的细节处理缺失,导致部分关键角色过于扁平,剧情推进过快就像“流水账”。



归根结底,无论是原作粉丝或普通观众关注重点还是在于动画本身,评书只是提升观感的手段,正片内容的质量才直接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口碑。

“脑洞”为传统艺术赋活
<hr/>在当下,复兴传统艺术早已成为社会各层关注的问题,在《诛仙》动画之前也早有将流行文化融入传统评书表演的先例。

例如过去评书界老前辈金文声先生曾将《基督山恩仇记》《茶花女》等国外小说改编成长篇评书;同样是评书大家的张少佐先生则推出了经典侦探小说《福尔摩斯》的评书版本。千禧年后,评书的故事题材选择更为丰富。德云社旗下演员李景麟在德云书馆演出时就曾说过几回《哈利·波特》;土豆网也曾邀请过知名评书相声演员王玥波将《火影忍者》改编为评书。



只是,出于对故事理解的差异以及内容改编难度大等原因,这些混搭风格的新评书节目往往很难把握平衡,想要得到观众认可并不容易。但这并不能浇灭传统艺术爱好者的热情,他们以许多有趣的脑洞,尝试着从内容、演出模式等方面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。

例如《海绵宝宝》中的章鱼哥便在UP主“拖杯糕”的“调教”下演唱了北京小曲《探清水河》,发声字正腔圆,口型完美契合。在年轻网友的印象里,章鱼哥一直是一副稳重成熟的成年人形象,如今穿着传统长袍,一脸冷漠地唱小曲的反差感属实令人捧腹。



而UP主“相妄”则是将传统快板融入到游戏、动画、影视内容中,从《哈利·波特》《指环王》到《间谍过家家》,或是单独章回或是系列更新。在人气最高的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评论区中,有人编词将“除你武器”本土化为“除您家伙事儿!”;也有人积极“投标”,希望《哈利波特与笼里的八哥儿》能“中标”《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》快板版的标题,可见网友们有多喜欢这样的“好活”。



从这些二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,传统艺术在年轻人之间并非没有吸引力,只是需要在内容创作、表演形式等环节贴近其喜好。当然这需要社会各层共同努力,从不同角度尝试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并了解传统艺术,使其得以传承下去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3

帖子

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5
发表于 2022-11-28 13:40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吖呸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